千里江山图:大宋的颜色 新书首发式在汴举行
900多年前,在大宋都城汴京,天才少年王希孟在帝师宋徽宗的亲自指导下,创作了《千里江山图》;900多年后,在同样的地点,众多专家学者汇聚一堂,共同赏析解读这幅千古名画。
11月17日上午,一场围绕《千里江山图》“大宋的颜色”为主题的名家对谈,在古都开封龙亭公园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内隆重举行,这是记者在第四十一届中国(开封)菊花文化节闭幕式上领略的又一场文化盛宴。河南博物院原院长、文博二级研究员田凯,青年学者、作家田玉彬,开封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刘艳会,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耿相新等出席活动。

伴随着悠扬的古琴表演和曼妙的舞蹈演出,活动主持人开封市图书馆副馆长彭聪激动地说,我们今天的相聚是为了一本深度解读传世名画的著作《千里江山图:大宋的颜色》。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丁卫卫致辞时对到场的各位领导及专家表示欢迎。
田凯先生学养深厚,建树颇高。据悉,他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求学时的论文题目就是有关宋代开封研究,几十年来围绕着这个领域深入探索,成果卓越。田先生认为《千里江山图》绘出了家国理想、人生理想和一个理想的社会,充分体现了宋代的大气象。历史上著名的《千里江山图》和《清明上河图》都是在开封创作的,今天我们在这幅画产生的地方举行《千里江山图:大宋的颜色》这本书的首发式,来谈《千里江山图》和大宋,意义非凡。并表示自己在读这本书时,一直沿着书中的“旅游”路线往前走,读的停不下来。
本书作者田玉彬动情地分享了自己创作《千里江山图:大宋的颜色》的经验和体会,他认为“超细读”是走进中国画的钥匙,并与读者分享了书中的精彩细节。如《千里江山图》真的一幅伪画吗?田玉彬在现场指出,《千里江山图》卷尾的蔡京跋文其实应该是这幅画的题记,原先在卷首,但由于一些原因被挪到了卷尾。他通过电脑软件把《千里江山图》卷首和卷尾的纸痕,用电脑放大处理后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对比,通过这种超细致的读画方式最终确定了《千里江山图》并不是伪作。田玉彬表示《千里江山图:大宋的颜色》就是一寸一寸地看这幅12米的长卷,相信读者朋友会和他一样感动于画卷的伟大,还会掌握山水画的欣赏钥匙,知道名画“名”在哪里而不仅仅是看热闹。
刘艳会主席称赞《千里江山图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该长卷成功地表达了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”的天下观念和国泰民安的乐土理想,对后世青绿山水画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《千里江山图》所代表的美学思想、艺术观念以及创作方法等,时至今日,还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画家的艺术创作。
耿相新总编辑认为,美育思想始终流淌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血液之中。当今的美育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,而我国丰富的传世名画则是中华传统审美最集中、最典型的表现形式。深入挖掘古代名画的美学价值,创新其表达方式,使之真正走入当代人心灵深处参与精神塑造,是当代出版人的使命和责任。河南美术出版社的“读懂中国画”丛书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,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。
河南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康华在致辞中说,《千里江山图:大宋的颜色》是河南美术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一本美育普及读物。该书聚焦北宋青绿山水神作《千里江山图》,通过“超细读”的讲解、超高清的图片、生动的故事、灵动的文笔、密集的知识点,实现了让读者“前所未有地看清名画细节”“前所未有地读懂画卷内涵”的策划初衷。她自豪地说,本书是《千里江山图》问世以来首次大规模的超细解读,真正实现了图文并茂,文质兼美,让读者一本书“读懂”“读透”。
河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吴志平和作者田玉彬,共同为开封市图书馆捐赠了田玉彬潜心研究并出版的精品力作《清明上河图:宋朝的一天》和《千里江山图:大宋的颜色》。
活动在开封市歌舞剧院《来趣宋潮》的舞蹈中结束。此次活动由河南美术出版社、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、开封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联合主办,开封市图书馆、河南省寻宋纪文化创意公司、龙亭公园承办。光明日报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、河南日报、河南广播电视台、郑州日报、开封日报、顶端新闻、豫青新闻等十余家媒体到场采访和直播。